查看: 1851|回复: 2

[道德经] 道德经全文

[复制链接]

245

主题

108

回帖

166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69
发表于 2021-1-27 15: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道也。
名可名也,非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

无欲也,以观其妙;
有欲也,以观其所(jiào)。

(无欲和有欲,这是两种观察和思考生命乃至宇宙的思维状态或方式)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之又玄,为什么加一个标点,以后我在公众号里再说明理由)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皆知善,此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
难易之相成也
长短之相形也
高下之相呈也
音声之相和也
前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者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第四章
道,而用之又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
湛呵,似或存。(似,结合佛教的相似相续来理解,也许更有意义;这时,或,就可以看作代指,或存就可以理解为有些像是被定格了,存可以理解为被定格。)
吾不知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欤?
虚而不,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chú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呵若存,用之不jǐn

此句“堇”世传本为“勤”,难解。“堇”为少意。

《大戴礼记:易本命》:“丘陵为牡,溪谷为牝”。此处的设喻与《老子》中惊人的一致,所以此处的“浴”极有可能指溪谷也就是溪水之谷。同时若通为“谷”则解为“溪谷”亦可。从这个角度说,世传本也没有错,都是后人解错了。
这样理解,文字上过关了,理解上也通畅了。老子用溪水从谷口流出而生成江河比喻“道”作为万物之根生成万物。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yú)文言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与同“”。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天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而锐之,不可长保也。
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
富贵而骄,自遗咎也。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揣(zhui)冶炼锤打。锐,利也。

上面提到模因,是文化基因的基本单位。文化,是有好有坏的。文化,简单理解它,就是文而化之。化,是化育培育教化之义。文,可以是文过饰非的文,文的古文原义是什么?


从身心分离回到身心合一,越老越难/老年小学读《老子》010
第十章
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气,七,都是中医里的概念,从这个角度理解身心合一,更有意义。能毋离乎,就是能不能做到身心不分离。人刚生下时,是身心合一的,随着后天环境影响和模因作用,渐渐地,就身心分离了。习练瑜伽,最终就是要达到身心合一,并不是非要做表演的那种外在高难的形体动作)
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女娲抟土造人,tuán即聚拢把东西揉弄成球形,也有鸟类向高空盘旋飞翔的意思,抟气的气:能否理解成阴阳之气?或者联想到做太极云手动作时,伴随云手的一呼一吸,能够像婴儿那样没有杂念?
修除玄鉴,能无疵乎?(这一章,错字和解读很乱,千差万别,有的让人云里雾里不知道什么意思。因此在这里,鉴,就直接用并当作古代的镜子即金属的镜子来理解了,不是玻璃镜子。而且这一句,关键是理解它的引申义,这可以结合佛教中的“心是菩提树/身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来领会,想必能相得益彰吧。不过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身如明镜台,是否应该是心如明镜台?当然,人越老,心尘越厚,是不是?)
爱民活国,能毋以乎?(爱民活国,可以理解为国民生活都有生路,一派生机,国家繁荣昌盛。只是老子遵从的是道,大概他看到的所谓的智,即心机智巧等各种人为的做法,大都是背离天道的,是不利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吧。
天门启合,能为雌乎?(天门启合,从有无之间的转变,或者阴阳转换之机,来想象也许要合理一点。从无到有再过渡到从有到无,这当中的启合,可以当机会讲。为了更形象地理解它,不妨结合股票由涨转跌或由跌转涨的窗口期,能否真正地把握机会——当然这是非常难的,因为韭菜都没有雌性的美德。老子再一次提到雌性,为什么这样推崇雌性呢?雌性有什么特性能观察并把握住机会?不妨重点关注老子在后面几章中为什么又提到了雌性。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明白四达,就当作阳光普照来理解吧,这样一转念,也通俗易懂,如果从人智的角度来理解,就太注重智的作用,而有这里又不免有莫名其妙之感。这里的知,当知县的知理解,即掌管来理解,与下面的畜之的畜也对应上了)
生之、之,(畜,当作畜养、培育来理解,跟下面的宰字也是对应的)
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宰,即主宰)
是谓玄德。(玄,简单说明它容易失去原义,感觉还是从它的字形古义去领会比较好,最初甲骨文字形就是自带阴阳的。德,是遵道而行,以上几句都是在反复强调,不能背离天道)

这一章开始论述有和无。两者,是一对相对关系,是相伴而随的。不能从现代文的字面上,把无理解为没有。这跟之前强调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道理是一样的。无为与有为,是两种作为的方式,而无为可以直接理解为遵照道的作为。

第十一章
三十辐同一毂gǔ,结合下面自行车车轮图片,可直接理解为车轴,辐就是插在车轴上的辐条)
当其无,,可以看作两个辐条之间的空间构成的总空间,并不是没有的意思。就像空气,你看不到,就能说它什么都没有么?)
有车之,与无相对,并成为一体,才有作为车轮这个整体的作用)
而为器,shānzhí,结合现代制作陶器来理解就容易接受了。)
当其无,(无,就是指陶器中空的部分。想一想,吃饭的碗,如果没有中空的部分,它能盛饭吗?)
有埴器之也。(有用,就是类似上一句提问所要回答的内容了)
凿户(yǒu)(想象一下,建一个房子没有窗户,这房子还有什么用?)
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也。
之以为,在这里是分开来的,利是指实形可见的,与有相关联,或者干脆理解为现代人追求的物质利益吧。用,就是指功用了)
无之以为用,就是以有形的实物所构建的空间,也就是以上列举的辐条/陶器/窗户/和房间/的空间,老子称其为无。在这里,要理解无和有,是构成一体的,不能把两者分隔开来。不要从字面上理解无就是没有,如果这样,就是停留在文字表面,钻到文字的死胡同里出不来,也就是佛教上说的住了文字相了。也正因为这样,老子在开篇就说: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里的名应该也包括文字语言等不同形式,而非恒则强调了变化。试想,二千多年的文字传下来,我们能够简单地用现代文的字义和句法去理解么?何况传话游戏告诉我们,随着传播环节的增多,所传播的信息会面目全非。)
毂(gǔ)本意是指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借指车轮或车。
輻條是从車輪中心的轮毂(即与轴相连的地方)辐射出来的杆、条等,它把轮毂和圆形的轮圈连接起来。
埏(shān)用水和(huó )土:~埴(“埴”,土;和泥制作陶器,引申为陶冶、培育的意思)。~揉(反复捶击、踩踏制作陶器的黏土,引申为反复修改、锤炼诗文)。~稾(培育)。
埴(zhí)黏土。
发音为yǒu,是会意字,从片户甫,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秦多用,窗少见。本义为窗户,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后泛指窗。
人性的弱点,是执着于有,视有而有欲,“故常有欲以观其徼”,有欲不是不好,只是太过以后成了贪欲,贪得无厌就不好了。“常无欲以观其妙”,这确实是很难做到的,这里的妙,简单理解就是事物的本质或真相,具体就是上一章所说的无,以及与有构成一体的相对关系,并要常常做到虚无的心境,即清空自己的有欲。无和有,抽象出来就是一阴一阳。当然更可以往大的方面说,就是天之道,以及随后圣人遵道而行的圣人之道。正因如此,老子针对人类的贪欲,进一步阐述它的危害,并教导我们要“降服其心”——这跟佛陀的教诲是一致的,只是他老人家说:故去彼取此。

美食里有多少调味品,并不是生命所需的?/老年小学读《老子》012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青、赤、黄、白、黑为正五色,从字面了解五色不是重点,重点是,它其实是代指纷繁缭乱的大千世界。目盲,也不能理解为真的让人眼睛变瞎了——虽然整天盯着手机电脑电视看得过多肯定是有害于眼睛有害于健康的,而是要理解成容易让人失去对真假的判断力,严重的,会黑白颠倒。)
五音令人耳聋;(相对于眼睛,人类的听觉可以白天黑夜都可以探听外部世界的动静,这在进化上就表现出,对音声尤其敏锐,所以有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一首好的歌或曲子,人们哪怕听不懂歌词,或者没有读过书不懂乐理,一样都会被打动,当然若从生物适应环境的角度来看,日夜都能保持听觉敏锐机警,这是为了侦察危险信号。因此,这里还是要读出它的引申义,即我们从耳朵获得的外部信息,比眼睛更容易让我们失去判断力,传话游戏就警示我们,随着传播环节的增多,到最后,信息会面目全非,这也与“多闻数穷”相呼应。只是,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所以才有花剌子模的故事。扯多了,其实这一段要展开来,结合五音养生,对于我们才是重点)
五味令人口爽;(同样是从养生的角度,这也是重点,限于篇幅,只能点到为止,就强调这里的爽字,不是现代人经常说的爽S了真爽快的意思,而应该当爽约的爽来理解,口爽的表现,就是,失去了对正宗五味的感受——贪吃的结果)
驰骋(tián)猎,使人心发狂;(这里,就结合网络大V如金某荣,在他所擅长的领域,一本正经地驰骋,来领会驰骋(tián)猎,重点也在它的引申义,就是在所擅长的领域天马行空。当然所擅长的,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的人一生就擅长玩阴谋,最典型的就是那些搞传销的,搞电信诈骗的,等等。心发狂,就是听到传销讲师的演讲后,心里想的都是美好前程,想不笑都难)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行妨,就是行为受到妨碍,这当然是在突然之间,获得彩票头奖,或者你是一个副股长,突然有一天,在无人知晓的夜里,有人从怀里掏出10斤黄金给你,你将作何反应?当然这是打个比方。编说了这个比方,源自杨震四知,当然不是原文本义。历史上的杨震,堪称下面一句中的圣人)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目,代指以上目耳舌等感官所隐喻的贪欲,而为腹,隐喻是什么呢?)
故去彼取此。(彼,我理解为贪;此,我理解为道。只是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

是汉字中的生僻字,读作tián。有打猎和耕种的意思。

面对五色/五音/五味/畋猎/及难得之货,会产生贪欲,这是由于人性的弱点,况且这些都是可见的有形的“有”或是利的存在,这好理解。要戒贪,似乎也可以做到。但面对纯粹感觉上的,像宠爱宠幸,像侮辱批评,也就是面子上的事,人类又会怎样面对呢?
受宠,受辱,你会选择哪一种/老年小学读《老子》



第十三章(这一章很难理解,但人生又不得不面对挫折)
宠辱若惊,查百科,宠辱若惊:意思是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再查受宠若惊意思是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感觉分不出两者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按照解释,可以说任何一个人,哪怕三岁就可以当皇帝的人,面对宠辱都会像两个成语所解释的那样。可老子在回答什么是宠辱若惊时,为什么说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贵大患若身。(这里的患,可以理解为患得患失,这主要是心境,跟宠辱相对,尤其把大的侮辱看作大患;也可以理解为患难磨难灾难等,这主要是实际处境,但也难免影响到心境。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老子他老人家,居然要我们珍视侮辱,而且还要像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下面就是他的理由undefined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得宠者处下,是被动的,得到,也有可能失去。惊,是七情之一,得之惊喜,失之呢,那就是惊恐了,不单单是一个惊字了。这句长文,很绕,完整用白话来说,比较难。关键是领会它,而且在确认并懂得意动用法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到老子省略掉的部分,就是:辱与宠要一样看待,或受宠受辱一样看待。只是事实上,人们大都是喜宠厌辱的,或者换作我们常说的,喜欢表扬不喜欢批评。当然,老子这样看待辱字的另类思考,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这也是另类思考,但不能再多扯了,扯多了,反倒把人绕晕了。从这一句开始,暂且放一放,不作注解。只强调一个字的用法,跟大多数的解读是不同的。而且看到这里,我们自己也要思考一下,老子为什么不直接对要治理天下的君王说,治理天下要宠辱不惊才行啊?难道宠辱不惊,是难以做到,不能随便当作口号来喊,而要一步步地从各种大大小小的挫折中磨炼心志,才可以达到?我们面对挫折甚至苦难,是无奈地忍受,还是带着习得性无助感而更加消极地对待生活和工作,又或者在不断的挫折中反省自己提高自己,从而避免更大的挫折,而获得人生的大彻大悟?

宠辱不惊与宠辱若惊有什么不同?能宠辱不惊当然是高人甚至可以是神一样的存在,可谁又能生下来就能做到呢?我们是不是应该理解到,以辱为宠,就是老子在强调一步步地对境修心,最后要达到宠辱不惊,这样才可以……)

故贵为身天下(于,是用于……,即把贵大患若身这种宠辱不惊的态度用于治理天下。还是要说明一下,于字的这种用法,我是认同的,但后面补充的一句里加了宠辱不惊的态度,不一定是贵大患若身要表达的深义,我只是顺着上面提到了宠辱不惊,想当然地用在这里了。我知道这一章理解起来很困难,而且通常的解读又满足不了对这一章的疑惑,这本身就是一种受挫的感觉吧——辱字的另一种解读,可以引申为受挫/挫折/磨难/患难……)
若可以天下矣;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以天下矣。(既然是很难解读的,那也就不可能寄托于这样随性散乱的断章取义了。我的态度是,不必一下就把经文看懂了,只要每次读它时,都有一点启发,对自己有帮助,哪怕像意动用法,用在宠辱若惊这一句上不一定对,但我知道了意动用法也是一个收获)

在第十三章中,对辱若惊的理解,跟成语解释完全不同。重点在这个字,以辱为宠,是的意动用法。一方面,这是句法问题;另一方面,是老子在警示我们,宠未必就比辱好。如,忍辱负重的人,最终会有完美的人生;而从小被宠成小皇帝的人,平时也只能受宠而不能受辱,都五十八岁了,却还是个巨婴。当然以辱为宠,更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和途径,这是老子与众不同的思考,以对待宠辱的新认识和正确态度,来强调面对生命中各种挫折和困境,如何去战胜它。其深刻涵义并不是举两个例子就能明了的,也不是宠辱不惊所能相比的一种心境。

生活就是不断地修行,在修行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挫折和磨难,如何面对随之而来的抑郁痛苦,如何面对可能的自暴自弃,甚至轻生的念头,这时老子在以辱为宠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告诫我们,抑郁是从何而来,除了与外界有关,要与人攀比,根本的是我们自己有可爱的身体啊。这样思考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明白,感受与身体的关系。没有身体存在,哪里有痛苦的感受呢,同样幸福的感受也是因为有身体的存在,引导让我们回到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思考上来。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活着就可以感受幸福,也才可以感受到痛苦呀。说到这里,不防结合佛教中的“五蕴皆空”及“诸法空相”,来去除执念,回到对老子的生命观和无为思想的高度,来认识“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所要达到的心境。当然,一时进入佛教来领悟空是不容易做到的。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章内容,下面将整章分为三段。第三段,是老子要强调的重点。因为老子5000言是写给得天下治天下的君王看的,他所希望的君王与天下之间的关系,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就是,君王要视天下为自己的身体一样。怎样对待自己的身体,就怎样对待天下。当然在那个战乱年代,为了美女都可以打一战,为了一块宝玉也要抢回来的年代,老子他可能看到的都是在糟蹋自己身体的君王们。但他还是心怀希望,苦口婆心,希望君王们首先要端正思想,要君王贵为身,即珍视身体;然后,要遵照道,用实际行动爱以身。并且将这种对待龙体的正解态度和实际行动,用治理天下。换一种说法,就是做到君王与天下一体,而不能把天下作为满足私欲任性膨胀的平台。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故贵为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

当然,事实上后来我们看到,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君王。因此最后两句,我们不妨当作古代老子的理想国,而我们一介草民只要从中有所启发,把它理解为自我实现或理解为修身齐家的最高境界,就是得其教益了。

这里的自我实现,来自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没有理解到位的同学,不要简单理解为个人奋斗(好像希特勒的自传就是这个主题);当然,修身齐家,这个就不用说它的出处了,不过至今我也只知道这句口号,内涵嘛,未求甚解,更不用说实现了。

最后要说的是,这一章虽然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但我想不必拘泥于字句,从总体思想上把握就行了。这一章,理解到是在上一章讲贪欲的危害基础上,进一步讲如何修心而提高品行,就很有意义了。如果结合佛教去领悟,那就更有意义。

至于最后两句,说是老子要表达的重点,这是从文章本身逻辑来讲的。回到现实,我们能领会其义,当作理想参照就行。所以针对它,不妨结合自我实现的理论,把这寄托天下的大词转换到“扫一屋”的场景或者正在工作中的场景中来,这样才有现实意义。再说了,空想和传销大量的大饼,也是老子所反对的,所以他老人家倡导的是可道的道,而道是用来遵行的。他不讲宠辱不惊,而论宠辱若惊,就足以说明他老人家是憎恶自以为是而空喊口号的。没错,宠辱惊,好像就是自吹;而宠辱若惊,则是实实在在的修行。

为了理解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下面转载一篇文章,我们一同学习:



第十四章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mín)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致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wù)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抚,摹。,读作:jiǎo。该字古同“皎”,洁白,明亮意思。又玉石洁白的;分明;清晰:清白的意思。 [mì]:隐没:“袭九渊之神龙兮,~深潜以自珍。” [wù]:〔~穆〕微妙,如:“~~无穷兮,胡可胜言!”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
豫呵,其若冬涉川
犹呵,其若畏四邻;
俨呵,其若客;
涣呵,其若凌释;
146711972.png
沌呵,其若朴;
混呵,其若浊;
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

苹果.jpg
第十六章
致虚极也,守静笃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也。
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明也。
不知常,妄。
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誉之;
其次,畏之;
其下,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
犹呵,其贵言也。
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故大道废焉,有仁义;
智慧出焉,有大伪;
六亲不和焉,有孝慈;
邦家昏乱焉,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化弃虑,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者,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见素保朴,少私而寡欲。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唯与呵,其相去几何?
美与恶,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望呵,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若飨于太牢,而春登台。(xī,明亮之义)
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hái (咳,婴儿开始笑之状)

累(léi)呵,如无所归。(当累臣 léi ché理解是否合适?古时被拘囚于异国的官吏对所在国家的自称。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wèi(读wèi时:给予;馈赠,付出之义)
愚人之心也,沌沌呵。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沕呵,其若海。
望呵,其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
我独顽以鄙。
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为物,唯望唯沕。
沕呵望呵,中有象呵;
望呵沕呵,中有物呵;
幽呵冥呵,中有精呵;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以替换父,强调开始生发之义)
吾何以知众之然也?以此。


第二十二章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视者不彰,
自见者不明;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
余食赘,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弗居。

第二十三章
曲则全,
枉则正,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牧。
不自视故彰;
不自见故明;
不自伐故有功;
弗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

第二十四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源,源曰远,远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环官,燕处则超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
善数者不用筹策。
善闭者无关楗(jiàn)而不可启也。
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材。是谓袭明。
故善人,善人之师;
不善人,善人之资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眇(miǎo)要。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
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物或行或随,
或炅或吹,
或强或羸,
或培或堕。
是以圣人去甚,去泰,去奢。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弗伐,果而不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居。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tiǎn)袭为上,勿美之,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则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雨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
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妄者寿也。

第三十四章
道渢(fēng)呵,其可左右也。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
淡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也,
听之不足闻也,
用之不可既也。

第三十六章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去之,必固与之;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强。

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万物将自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以清将恐裂,谓地毋以宁将恐发,谓神毋以灵将恐歇,谓谷毋以盈将恐竭,谓侯王毋以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第四十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纇(lèi)。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贞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十一章
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

(父,通甫,当作开始讲。强梁一句出自《金人铭》,强,当强人所难中的强来理解;梁,当桥梁或屋梁理解;不得其死,就是因为人为强加的缘故,超出了梁的承载能力,使其缩短了正常使用寿命。这一句,可以联想到养生保健,小孩教育如揠苗助长,企业多元化经营等来展开。这样,跟前面的损益一句,在逻辑是相通的,而关于损益,又跟佛教上的概念也同理。)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也。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盅,其用不穷。
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若绌。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厚乎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
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
不窥于牖,以知天道。
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
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
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
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阂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德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现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为袭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迤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货财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chài)虺(huǐ)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zuī)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嚘(yōu),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欤?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第六十四章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泮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几成而败之。故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第六十五章
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知邦,邦之贼;以不智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楷式也。恒知楷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乐推而弗厌。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六十八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第六十九章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细久矣!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第七十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第七十一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第七十二章
吾言易知也,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夫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第七十三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四章
民之不畏威,则大畏将至矣。毋狭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五章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六章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使民恒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七章
人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八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第七十九章
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第八十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第八十一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利用市场解决人的问题。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主题

108

回帖

166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69
 楼主| 发表于 2021-2-1 19:39: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210131_020158.jpg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利用市场解决人的问题。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主题

108

回帖

166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69
 楼主| 发表于 2021-2-9 09: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利用市场解决人的问题。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2017 dlml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