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河秋浦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4|回复: 0

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

[复制链接]

273

主题

149

回帖

209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97
发表于 2024-1-11 19: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三章(这一章很难理解,但人生又不得不面对挫折)
宠辱若惊,查百科,宠辱若惊:意思是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再查受宠若惊意思是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感觉分不出两者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按照解释,可以说任何一个人,哪怕三岁就可以当皇帝的人,面对宠辱都会像两个成语所解释的那样。可老子在回答什么是宠辱若惊时,为什么说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贵大患若身。(这里的患,可以理解为患得患失,这主要是心境,跟宠辱相对,尤其把大的侮辱看作大患;也可以理解为患难磨难灾难等,这主要是实际处境,但也难免影响到心境。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老子他老人家,居然要我们珍视侮辱,而且还要像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下面就是他的理)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得宠者处下,是被动的,得到,也有可能失去。惊,是七情之一,得之惊喜,失之呢,那就是惊恐了,不单单是一个惊字了。这句长文,很绕,完整用白话来说,比较难。关键是领会它,而且在确认并懂得意动用法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到老子省略掉的部分,就是:辱与宠要一样看待,或受宠受辱一样看待。只是事实上,人们大都是喜宠厌辱的,或者换作我们常说的,喜欢表扬不喜欢批评。当然,老子这样看待辱字的另类思考,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这也是另类思考,但不能再多扯了,扯多了,反倒把人绕晕了。从这一句开始,暂且放一放,不作注解。只强调一个字的用法,跟大多数的解读是不同的。而且看到这里,我们自己也要思考一下,老子为什么不直接对要治理天下的君王说,治理天下要宠辱不惊才行啊?难道宠辱不惊,是难以做到,不能随便当作口号来喊,而要一步步地从各种大大小小的挫折中磨炼心志,才可以达到?我们面对挫折甚至苦难,是无奈地忍受,还是带着习得性无助感而更加消极地对待生活和工作,又或者在不断的挫折中反省自己提高自己,从而避免更大的挫折,而获得人生的大彻大悟?

宠辱不惊与宠辱若惊有什么不同?能宠辱不惊当然是高人甚至可以是神一样的存在,可谁又能生下来就能做到呢?我们是不是应该理解到,以辱为宠,就是老子在强调一步步地对境修心,最后要达到宠辱不惊,这样才可以……)

故贵为身天下(于,是用于……,即把贵大患若身这种宠辱不惊的态度用于治理天下。还是要说明一下,于字的这种用法,我是认同的,但后面补充的一句里加了宠辱不惊的态度,不一定是贵大患若身要表达的深义,我只是顺着上面提到了宠辱不惊,想当然地用在这里了。我知道这一章理解起来很困难,而且通常的解读又满足不了对这一章的疑惑,这本身就是一种受挫的感觉吧——辱字的另一种解读,可以引申为受挫/挫折/磨难/患难……)
若可以天下矣;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以天下矣。(既然是很难解读的,那也就不可能寄托于这样随性散乱的断章取义了。我的态度是,不必一下就把经文看懂了,只要每次读它时,都有一点启发,对自己有帮助,哪怕像意动用法,用在宠辱若惊这一句上不一定对,但我知道了意动用法也是一个收获)

在第十三章中,对辱若惊的理解,跟成语解释完全不同。重点在这个字,以辱为宠,是的意动用法。一方面,这是句法问题;另一方面,是老子在警示我们,宠未必就比辱好。如,忍辱负重的人,最终会有完美的人生;而从小被宠成小皇帝的人,平时也只能受宠而不能受辱,都五十八岁了,却还是个巨婴。当然以辱为宠,更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和途径,这是老子与众不同的思考,以对待宠辱的新认识和正确态度,来强调面对生命中各种挫折和困境,如何去战胜它。其深刻涵义并不是举两个例子就能明了的,也不是宠辱不惊所能相比的一种心境。

生活就是不断地修行,在修行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挫折和磨难,如何面对随之而来的抑郁痛苦,如何面对可能的自暴自弃,甚至轻生的念头,这时老子在以辱为宠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告诫我们,抑郁是从何而来,除了与外界有关,要与人攀比,根本的是我们自己有可爱的身体啊。这样思考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明白,感受与身体的关系。没有身体存在,哪里有痛苦的感受呢,同样幸福的感受也是因为有身体的存在,引导让我们回到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思考上来。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活着就可以感受幸福,也才可以感受到痛苦呀。说到这里,不防结合佛教中的“五蕴皆空”及“诸法空相”,来去除执念,回到对老子的生命观和无为思想的高度,来认识“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所要达到的心境。当然,一时进入佛教来领悟空是不容易做到的。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章内容,下面将整章分为三段。第三段,是老子要强调的重点。因为老子5000言是写给得天下治天下的君王看的,他所希望的君王与天下之间的关系,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就是,君王要视天下为自己的身体一样。怎样对待自己的身体,就怎样对待天下。当然在那个战乱年代,为了美女都可以打一战,为了一块宝玉也要抢回来的年代,老子他可能看到的都是在糟蹋自己身体的君王们。但他还是心怀希望,苦口婆心,希望君王们首先要端正思想,要君王贵为身,即珍视身体;然后,要遵照道,用实际行动爱以身。并且将这种对待龙体的正解态度和实际行动,用治理天下。换一种说法,就是做到君王与天下一体,而不能把天下作为满足私欲任性膨胀的平台。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故贵为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

当然,事实上后来我们看到,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君王。因此最后两句,我们不妨当作古代老子的理想国,而我们一介草民只要从中有所启发,把它理解为自我实现或理解为修身齐家的最高境界,就是得其教益了。

这里的自我实现,来自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没有理解到位的同学,不要简单理解为个人奋斗(好像希特勒的自传就是这个主题);当然,修身齐家,这个就不用说它的出处了,不过至今我也只知道这句口号,内涵嘛,未求甚解,更不用说实现了。

最后要说的是,这一章虽然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但我想不必拘泥于字句,从总体思想上把握就行了。这一章,理解到是在上一章讲贪欲的危害基础上,进一步讲如何修心而提高品行,就很有意义了。如果结合佛教去领悟,那就更有意义。

至于最后两句,说是老子要表达的重点,这是从文章本身逻辑来讲的。回到现实,我们能领会其义,当作理想参照就行。所以针对它,不妨结合自我实现的理论,把这寄托天下的大词转换到“扫一屋”的场景或者正在工作中的场景中来,这样才有现实意义。再说了,空想和传销大量的大饼,也是老子所反对的,所以他老人家倡导的是可道的道,而道是用来遵行的。他不讲宠辱不惊,而论宠辱若惊,就足以说明他老人家是憎恶自以为是而空喊口号的。没错,宠辱惊,好像就是自吹;而宠辱若惊,则是实实在在的修行。

为了理解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下面转载一篇文章,我们一同学习: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利用市场解决人的问题。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dlml

GMT+8, 2025-1-10 03:04 , Processed in 0.02848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